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知识

尾矿库全解析:从结构安全到环境治理

发布时间: 2025-10-29 作者: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尾矿库作为矿山开采的关键设施,其安全性、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一直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它远不只是堆放废料的场地,而是涉及岩土工程、环境科学和安全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

? 尾矿库概述

尾矿库是指矿山企业为贮存选矿后产生的尾矿而修建的专用场所,通常由拦挡坝体、库区、防排洪系统、排渗设施等构成。根据筑坝方式不同,可分为上游式、下游式和中线式尾矿库;根据地形条件,则可分为山谷型、傍山型、平地型和河滩型。

尾矿库作为矿山生产的三大控制性工程之一,其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尾矿库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及环境安全。

?? 尾矿库的结构特性与稳定性分析

1. 尾矿库沉积结构特征

尾矿砂在库内的沉积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放矿口至库内,尾矿粒径呈现由粗到细的分布特点。这种沉积规律导致尾矿库内不同区域的物理力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尾矿库的整体稳定性。

堆积尾矿在空间上也会呈现不均匀性,例如某些尾矿库可能出现"西粗东细"的特征。这种不均匀性使得稳定性分析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

2.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方法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主要采用极限平衡法,包括瑞典圆弧法和简化毕肖普法等。这些方法通过计算坝体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系数来评估其稳定性。

瑞典圆弧法假设滑裂面为圆柱形,通过计算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的比值得到安全系数;而简化毕肖普法则考虑了条间力的作用,计算结果更为精确。

随着技术进步,数值模拟方法FLAC3D等在尾矿库稳定性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模拟尾矿库的复杂地质条件和荷载情况,提供更为精确的稳定性评估。

3. 影响坝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 浸润线位置:浸润线是影响尾矿坝稳定性的最关键因素。高浸润线会显著降低尾矿料的抗剪强度,增加坝体滑坡风险。保证排渗设施有效运行,及时降低浸润线,是确保坝体安全的重要措施。

  • 尾矿物理力学性质:尾矿颗粒的粒径分布、渗透系数、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等参数直接影响坝体稳定性。不同矿种、不同选矿工艺产生的尾矿,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很大。

  • 荷载条件:尾矿坝在不同工况下承受不同荷载,主要包括正常运行、洪水运行和特殊运行(如地震)三种条件。设计要求坝体在所有这些条件下都能保持足够的稳定安全系数。

  • 坝体几何形态:坝高、坡比和台阶宽度等几何参数对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适当放缓坝坡可以提高安全系数,但会增加工程量。

4. 坝体稳定性控制措施

为保证尾矿坝稳定性,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 有效降低浸润线:通过设置排渗褥垫、水平排渗管和垂直排渗井等设施,有效控制坝体内浸润线高度

  • 合理选择坝坡坡度:根据稳定性计算成果,确定合理的坝坡坡度,即保证安全又经济合理

  • 控制库内水位:及时调整库内水位,避免水位过高对坝体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 增加压坡体:在坝体下游坡脚处设置压坡体,提高抗滑稳定性

? 尾矿库安全风险与防控技术

1. 主要安全风险类型

尾矿库面临多种安全风险,主要包括:

  • 溃坝风险:最严重的尾矿库事故,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 洪水漫顶:因排洪能力不足或洪水过大,导致洪水越过坝顶,引起坝体失稳

  • 渗流破坏:包括管涌和流土等现象,可能导致坝体局部失效进而引发整体失稳

  • 边坡失稳:坝坡过于陡峭或强度不足导致滑坡

2. 现代风险防控技术

  • 智能监测系统:利用三维倾斜摄影技术对尾矿库及下游区域进行影像数据采集,创建尾矿库三维图像,对尾矿库汛期防洪能力进行预测分析。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过江管道泄漏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过江管道沿线设置视频监控摄像机,运用视频AI识别技术,实现矿浆泄漏识别并预警

  • 新型筑坝技术细粒尾矿快速筑坝新技术集尾矿模袋法强基、宽顶子坝增稳、坝基协同排渗为一体,为细粒尾矿筑坝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 扬尘控制:尾矿库运营单位采取库面抑尘、边坡绿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攀钢矿业公司通过生产全链条的绿色革新,在采场、排土场等产尘工序采取湿式作业,铺设全长9000余米的抑尘高压管网整治道路扬尘

? 尾矿库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1. 污染防治措施

  • 防渗系统: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尾矿库实际情况,配套建设防渗、渗滤液收集、废水处理等污染防治设施。石棉废弃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创新性采用"底部级配防渗+中部黏土封堆覆盖+表层植被护面"三级防护组合,有效阻隔石棉纤维污染扩散

  • 水污染防治:尾矿水应当优先返回选矿工艺使用;向环境排放的,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攀钢矿业公司将流程选别后的尾矿浓缩输送至尾矿坝,尾矿浆自然沉降后的澄清水送至选矿回收利用,使选矿生产水复用率提高到95.39% 以上

  • 监测系统: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以及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和评估

2. 生态修复实践

  • 植被恢复:攀钢集团矿业公司投入资金3.67亿元实施矿区绿化面积13949亩,矿山整体绿化率达41.73%。马家田尾矿库闭库后完成了库区2300多亩滩面覆土和156.8万平方米植被绿化,从"黑湖"变为花海景区

  • 系统修复:石棉废弃矿区生态修复采用"人机联防+水土联控"模式编织安全"防护网",使矿渣渗滤液中石棉纤维含量稳定低于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针对高山峡谷区水资源稀缺难题,项目还整合矿坑涌水与智能设备,构建"分区-分时-分布式"智慧保育系统,实现养护管理的无人值守

  • 综合利用:开展尾矿充填、回填以及利用尾矿提取有价组分和生产建筑材料等尾矿综合利用,按照生态型尾矿库标准进行建设与管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 闭库尾矿库的再利用与风险管控

1. 闭库尾矿库的安全评估

闭库尾矿库的再利用必须建立在详细的安全评估基础上。研究显示,应用太沙基理论及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改建过程中厂房基础极限承载力及尾矿库稳定性进行精确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确定尾矿库沉积滩面各区域的极限承载力,为后续利用提供依据。

2. 再利用模式

  • 建设用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闭库尾矿库可以改建为工业厂房或其他建筑设施

  • 生态公园:如攀钢马家田尾矿库闭库后转变为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 其他用地:根据当地发展规划和尾矿库条件,可以改造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或其他类型的用地

3. 长期风险管控

即使尾矿库闭库后,仍需要持续进行风险管控:

  • 持续监测: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在尾矿库封场期间及封场后,采取措施保证渗滤液收集设施、尾矿水排放监测设施继续正常运行

  • 定期评估:按照规定持续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直到下游地下水水质连续两年不超出上游地下水水质或者所在区域地下水水质本底水平

  • 长期维护:对闭库后的尾矿库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防护设施的有效性

?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 法规要求

我国尾矿库管理遵循严格的法规标准。《尾矿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尾矿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污染担责的原则。产生、贮存、运输、综合利用尾矿的单位,以及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尾矿对环境的污染,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2. 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尾矿库相关标准不断完善。2023年发布的T/CSPSTC 123—2023《生态型尾矿库修建技术规程》团体标准为生态型尾矿库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闭库等全过程提供了技术规范。该标准强调将生态理念融入尾矿库的各个环节,促进尾矿库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3. 分级分类管理

尾矿库污染防治实行分类分级环境监督管理。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尾矿所属矿种类型、尾矿库周边环境敏感程度、尾矿库环境保护水平等因素,将尾矿库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环境监督管理尾矿库,并明确不同等级的尾矿库环境监督管理要求。

? 未来发展趋势

尾矿库技术与管理正朝着更加安全、环保、智能的方向发展:

  • 生态化:生态型尾矿库建设将成为主流,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 智能化:远程监控、无人机巡检和智能分析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尾矿库安全管理

  • 资源化:尾矿综合利用技术不断发展,使尾矿从废弃物转变为可利用资源

  • 标准化:尾矿库建设和管理标准不断完善,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 无废化:与"无废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区域固体废物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

  • *免责声明:本官网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单纯接受官网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官网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官网所载内容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全文完】

标签:

False
False
False